ETF

指數基金在什麼時候變得不可靠?

  • January 22, 2019

對於沒有時間或專業知識進行主動投資的私人投資者,通常建議被動投資追踪某些廣泛指數的交易所交易基金。尤其是指數基金比主動管理型基金更值得推薦,因為從平均和長期來看,前者的回報要好於後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指數基金依賴於其他投資者的積極投資決策。被指數ETF捆綁(或跟踪)的股票價格,因為活躍的投資者評估和分析這些股票的風險和盈利能力(或推測未來其他投資者將如何看待這些股票)並根據這些決定。換句話說,指數 ETF 不會試圖擊敗市場,但它們依賴於其他投資者。

既然指數 ETF 變得如此流行,是否會出現一個臨界點,讓活躍投資者發出的市場信號變得如此淡化,以至於這種“指數 ETF 寄生”崩潰了?這會是什麼樣子?它會只影響那些投資指數 ETF 的人,還是會更廣泛地影響股市?

為了讓這個問題更加切題:如上所述,指數 ETF 間接依賴於其他市場參與者的積極投資決策這一事實(或假設)是否是個人投資的已知擔憂來源?

對這個問題的大量分析依賴於對市場的誤解或註意到同時發生但並非相互造成的趨勢。在不了解您的觀點的情況下,我將僅提供基本概念。

主動管理的數量是自我糾正的。 人們撤出主動管理型基金的原因是這些基金表現不佳。他們的目標是通過在糾正錯誤定價時獲利來超越他們的基準。他們表現不佳,因為有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錯誤定價。這就是主動管理行業正在萎縮的原因。如果它變得足夠小,那麼這些機會可能會變得更加豐富,錯誤定價修正將變得更加有利可圖。然後資金將流回活躍基金。

相關的主動管理可能不是外行所想的。 在零售層面,我們正在觀察向被動基金的轉變,但其他地方仍有大量資金。例如,養老基金和捐贈基金的目標通常是擊敗羅素 3000 等市場基準。因此,它們不斷嘗試尋找機會投資於真正能夠跑贏大盤的主動型管理。它們代表了大量的金錢,與我們有時想像的“買了就忘了”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此外,對沖基金和自營交易機構明確且僅試圖糾正錯誤定價。它們代表了一個非常非常大的錢桶,並且沒有縮水。活躍的零售共同基金和個人投資者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與定價相關。

更多的交易量不一定是好事,也不是衡量市場質量的標準。 反對被動基金的一個論點是被動基金的交易量不大。然而,由於技術改進(主要是算法交易者),市場交易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急劇上升。他們已經超過了某些過去靠市場效率低下賺錢的做市商。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好吧,現在價格更有效率了,而且這些電腦似乎比過去人們對價格相關資訊的反應更靈敏。因此,即使交易量確實減少了,我認為沒有理由擔心價格會變得不那麼有效。即使被動投資蓬勃發展,事情的發展方向也並非如此。

總體而言,對被動投資的擔憂依賴於一種假設,即沒有足夠的興趣和資源來賺取套利利潤以保持價格有效。這是高度反事實的,而且永遠都是。 只要人們和機構想要錢並可以進入市場,就會有大量資源用於價格調整。

你在這裡提出的論點類似於我對有效市場假設的更強形式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市場已經整合了有關正確價格的所有資訊,那麼就沒有理由質疑任何價格,然後價格就永遠不會改變。然而,市場整合這些資訊的機制是通過參與者根據他們認為市場不正確的情況買入賣出。

這個問題的最基本概念(我認為)始於每個投資者都是被動的,他們只是將市場作為一個籃子購買。因此,每張薪水,指數基金都會以完全靜態的方式在市場上購買更多股票。這意味著每隻股票的需求是相同的。沒有人關注實際公司的表現,因此表現不佳的股票價格永遠不會變動。高績效者也是如此。唯一能改變價格的是需求,但它總是以或多或少的恆定速度上漲。

這是最近在金融界有很多討論的話題。這裡有兩篇關於這個話題的文章,但我不相信作者是完全認真的,因此有“最壞情況”的標題。

這些是有趣的讀物,但同樣,請注意這一點。您應該關注文章中的連結,因為它們可以更細緻地了解每個潛在問題。重要的一件事是,現實與我上面概述的完全不同。

這些文章中有趣的連結之一是談論我們現在如何擁有比美國市場上的股票更多的指數。作者在第一篇文章中指出這是一個問題,但想一想為什麼會這樣。主動型基金經理在如何根據不同的股票指標確定基金中的內容時遵循許多不同類型的策略。例如,如果股票市盈率跌至臨界水平以下,許多指數就會賣出它。有些人可能會買它。由投資者(你和我)來選擇我們相信哪些策略。

另一件需要考慮的事情是,主動型基金經理正在將客戶流失給被動型基金。他們在攻擊被動管理方面擁有既得利益。

引用自:https://money.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8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