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通貨膨脹經濟體中的交易者如何知道要抬高他們的價格多少?
閱讀了魏瑪共和國末日的一些報導(以及最近關於委內瑞拉經濟衰退的文章),令我震驚的是,交易員和賣家似乎對貨幣的價值有著不可思議的感覺,正在膨脹他們的價格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水平,有時在同一天多次。
*紙幣的快速貶值創造了可笑的場景。**紙幣的價值蒸發得如此之快,以至於一些公司在上午晚些時候付錢給員工,這樣他們就可以匆匆忙忙地在午餐時間花掉工資。妻子們在發薪日在丈夫的工廠裡等著,這樣她們就可以趕緊去商店了。一名男子報告說點了一杯咖啡,但當它到達他的餐桌時,它的價格已經翻了一番。*到 1923 年 9 月,隨著惡性通貨膨脹危機接近最嚴重的程度,德國人甚至需要大量紙幣來購買基本商品。看到購物者拖著水桶、袋子,甚至是裝滿鈔票的手推車的情況並不少見。一名慕尼黑婦女拖著一箱鈔票到她當地的雜貨店;她把它短暫地留在了外面,有人偷了手提箱——在把錢倒在街上之後。孩子們把毫無價值的鈔票當玩具;他們的母親用它們來點燃爐灶和鍋爐,給蛋糕罐排線,甚至用作牆紙。許多德國人完全放棄了金錢,開始以物易物作為獲得所需物品的手段。
在前網際網路時代,一個單純的城市咖啡店老闆或三明治供應商如何獲得足夠的市場資訊來知道將價格抬高多少?賣家通過什麼機制得知他們需要將價格翻倍?
在惡性通貨膨脹經濟體中,我認為假設此類企業以某種方式“知道”以某種全球“真實”價值衡量的價格上漲多少是不正確的。相反,他們對影響當今企業的相同力量做出了反應,即平衡他們的支出與市場將承受的負擔(主要區別在於持有紙幣以進行未來投資的抑制因素要大得多),以及所有人的行動這些人反過來又有助於推動通貨膨脹。
舉個例子,咖啡店老闆(假設參考不是軼事誇張)可能剛剛得知咖啡豆的價格剛剛翻了一番,並且隨著業務成本的上升而將其轉嫁給他的客戶。另一方面,顧客很樂意支付這個新的、更高的價格,因為擔心他拿著賬單明天會得到更少(但可能會猶豫四倍,假設街對面的商店不會就在今天沒有上漲那麼多)。
買賣雙方對相關貨幣的價值變化率(不僅僅是價值本身)產生預期並相應地調整他們的行為,實際匯率被“發現”為他們所有行為的某種加權平均值(與有些人高估,有些人低估,但真正的價值在接近典型個人預期的中間某個地方,這並不令人驚訝)。
這只是部分回答了這個問題,但在惡性通貨膨脹中,某些物品可以作為貨幣價值的代表。例如,我記得阿根廷國際象棋雜誌的價格在其惡性通貨膨脹期間是當天郵寄信件成本的固定倍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