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為什麼從模型中得到的股價往往與實際股價不同?

  • October 3, 2021

為什麼通過股息貼現模型或自由現金流模型等不同模型或可比分析計算得出的股價與實際股價不同?

就像他們總是產生與實際價格相差甚遠的結果。這是為什麼 ?

模型是一種數學公式,它試圖根據一組輸入或條件來解釋或預測某事。

自由市場中物品的價格不必服從任何模型。如果一群人認為某樣東西在未來會變得更有價值或更不值錢,這將推動價格變化,因為人們要麼努力購買它,要麼拋售它。

謠言和推文導致價格大幅波動。價格的變動是基於 X 國將採取措施平衡預算的暗示。即使這些交易與模型無關,價格也會根據近期交易模式的形狀而變化。

Tl:金融/經濟學博士是假裝科學的藝術(社會“科學”)。

這是現代社會的禍根。參見 Feynman 教授 1966 年的講座“什麼是科學”。來自 BBC 的採訪:

“因為科學的成功,就有了一種偽科學。社會科學是一門非科學的科學的一個例子。他們遵循表格。你收集數據,你這樣做如此等等,但他們沒有得到任何法律,他們沒有發現任何東西。他們什麼地方都沒有——還沒有。也許有一天他們會,但它不是很發達。

“但發生的事情是,在一個更平凡的層面上,我們得到了聽起來像是科學專家的一切專家。他們不是科學家。他們坐在打字機前,他們編造了一些東西,比如‘一種用有機肥料對你來說比用無機肥料種植的食物更好。也許是真的,也許不是把這些東西編成科學,然後成為食品、有機食品等方面的專家。到處都是各種神話和偽科學。”

另請參閱索羅斯的自反性理論,特別是他的著作《金融市場的新範式》。這無疑將 2008 年的崩盤和蕭條歸咎於將金融和經濟學視為一門科學。這本書的頭號評論家是保羅“總是錯的”克魯格曼。古老的格言是正確的:經濟學家花費一半的時間設計模型,另一半則解釋為什麼他們沒有工作。

引用自:https://money.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4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