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布林帶通常使用 2 的標準差?
在布林帶中,參數之一是標準差。有人告訴我這個參數通常設置為2。我在網際網路上搜尋,幾乎所有網站都說同樣的話,但沒有解釋原因。富達表示,1.5 標準差通常用於短期,2.0 用於中期,2.5 用於長期。
這些推薦的參數值從何而來?為什麼交易者通常使用 2 而不是 2.8 或 1.2 等其他數字?它是來自一些計算還是經驗證據?
40多年前,短期、中期和長期指的是每日、每周和每月的數據。到 1980 年代,時間框架演變為每小時、每天和每週,最近幾十年甚至短至滴答聲。
布林格研究了交易波段的演變,從 100 年前 LeDoux 的 ROBOT 圖表、Keltner 的十日移動平均線規則(1960 年)開始,然後是 Donchian Channels、Hurst 的曲線通道和 1970 年代 Schmidt 的百分比波段。所有這些都是對稱帶系統。
在 1980 年代,Marc Chaikin 和 Bob Brogan 開發了 BOMAR 頻段 (Bob + Marc),這是第一個讓數據設置頻段寬度的自適應頻段。大約在同一時間,吉姆耶茨利用期權隱含波動率創造了類似的東西。
隨後,布林格提出了可以將標準差與移動平均線結合使用的想法,以提供比上述大多數指標更具反應性的指標。
布林格測試了移動平均線和標準差的多種組合。他發現,對於 20 天移動平均線,兩個標準差包含 90% 的數據。當移動平均線的長度縮短時,標準偏差的數量必須減少以保持包含的數據量,反之亦然,對於長期移動平均線。
因此,預設為 20 天移動平均線,有 2 個標準差,根據移動平均線的長度上下移動。但鑑於市場性質的變化以及所使用的交易時間段,這只是一個起點而非終點。甚至布林格在 20 多年前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並建議相應地調整標準差長度。
富達得到了正確的答案,但並非出於隱含的原因。決定標準偏差大小的是移動平均長度,而不是標準偏差數量的任意選擇。
資料來源:約翰·布林格關於布林帶的布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