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

做市與市場接受(報價與訂單)

  • December 7, 2013

這絕不是重複的。我發現類似的問題沒有澄清。

我只是想知道報價驅動市場(做市)和訂單驅動市場(市場接受)之間是否存在關係。我讀了很多書,似乎界限很模糊,因為你可以從任何一個市場賺錢。

我對報價驅動市場的理解:交易者觀察特定證券中其他交易的利益。交易者對證券報價,每個參與的交易者都可以查看所有報價。這提供了流動性,因為價格波動不大。

我對訂單驅動市場的理解:你看訂單並發送訂單。你可能不會看報價。它有助於流動性。

問題一:交易者報價什麼證券?是貿易公司自己擁有的證券嗎?

問題二:我不明白交易者如何通過發送報價來賺錢*。*我認為這就是我困惑的根源。也許交易者不會從報價中賺錢。交易者是否可以通過拍賣來決定最優惠的價格,並在他們滿意時發出訂單?

除非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您似乎可以在不報價的情況下發送訂單,或者您可以報​​價但不發送訂單。

那為什麼要報價?你如何通過報價賺錢?報價和發送訂單之間有關聯嗎?如果您可以像執行訂單一樣執行報價,那麼報價和訂單之間的真正區別是什麼?訂單驅動的市場如何幫助流動性?

這麼多問題.. 但是,如果你能解釋一個菜鳥(這就是我在這個遊戲中的樣子),那就太棒了。

報價驅動市場是現代證券市場的前身。

在電子交易和特別是高頻交易之前,交易是稀少而繁重的。今天,普通投資者可以打開一個網頁,輸入一種證券,然後以監管機構允許的最窄點差與其他任何想要採取另一方的人一起購買。

在做市商和投機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之前,做市商是根據契約有義務向交易所提供出價並要求在所述交易所提供給定證券的人,即使在本質上做市商仍然只是一個交易者儘管有義務。做市商會同時私下購買大量證券並做空相同數量的證券,以無方向性偏見,暴露於證券的方向,並開始做市。做市商將根據這些初始交易估算其證券的成本基礎,並提供適合給定交易量水平的買價和賣價。如果交易量很高,則價差會很低,反之亦然。

在崩盤和峰值中倖存下來的做市商將放棄始終提供穩定價格和價差的潛在利潤,即增加的交易量,也稱為收入,以保持沒有方向偏差。換句話說,如果突然有很多買家而沒有賣家,達到做市商的要價,MM 會根據增加的風險迅速提高要價,同時讓出價低於成本基礎。最終,賣家會出現並達到 MM 的出價,使做市商的庫存恢復平衡,並縮小特定 MM 可以提供的價差,因為如果相對於其交易量不足,負責任的 MM 的要價可能會非常迅速地上升。庫存使庫存成本過高。

做市商更喜歡從價差中獲利,根據做市商庫存的成本基礎出價低於某個預定價格,同時要求高於相同的預定成本基礎。在某些期權交易者的情況下,交易者從證券方向或缺乏方向中獲利。

由於電子交易,交易所不僅向有契約義務的官方做市商提供流動性回扣,而且還向任何發布限價單的交易者提供另一位交易者擊中的限價單,以及日益完善的算法,做市高頻交易已經取代了傳統市場製造商,並且有許多高頻交易,以前幾乎沒有官方做市商。許多算法做市高頻交易的這種速度和風險分散性使大型股票的價差保持在最低水平,並降低了主要交易所最小股票的價差。

訂單和報價基本相同。兩者都是雙面拍賣市場,有無常的出價和要價。不同之處在於非做市商、專家等訂單不會顯示給市場的其餘部分,這為 MM 提供了資訊優勢,而對交易者而言則處於資訊劣勢。在電子交易之前,這種結構並不重要,因為交易者的訂單很少。隨著高頻交易的流行,資訊劣勢變得更加昂貴,因此訂單驅動的市場現在以低得多的點差加速的交易量占主導地位,儘管主要交易所的市場份額迅速下降並且交易數量過快,儘管單個交易的規模很大跌倒了.

報價驅動市場最糟糕的方面是交易者不能直接相互交易,所以所有交易都必須在做市商、專家等之間進行。雖然這似乎增加了只能與交易者交易的交易者的成本另一個交易者被 MM 等人套利,支付的價格高於其他交易者願意出售的價格,這些成本與這些做市商的潛在缺席相比相形見絀。在任何給定時間如果沒有出價或要價,就不可能進行交易,因此成本暫時是無限的。

從本質上講,報價驅動的市場保護做市商免受交易者的競爭。雖然在紙質收據從一家經紀公司運送到另一家經紀公司的日子裡是必要的,而且交易者並沒有致力於全天候交易,但它在電腦化的市場中沒有立足之地。交易者使用這樣的市場成本更高,解釋了報價驅動市場的快速退出。

引用自:https://money.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26640